欢迎访问株洲芦淞区政府门户网站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务 > 专题专栏 > 开展地名普查 弘扬地名文化
更新时间:2016-12-29来源:作者:字体[ 大 中 小 ]
那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,公元1166年,冬月的一天。在株洲,闽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宗师朱熹、张栻,立于凛冽的寒风中,衣袂飘飞,依依揖别——演绎了著名的“朱张分袂”。
株洲湘江河东风光带上的分袂亭效果图
这年八月,一代大儒朱熹从福建崇安启行,往潭州(今长沙)访问岳麓书院山长、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,两位大家对一些学术上的问题,进行了广泛的讨论,在岳麓书院切磋达两个月之久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朱张会讲”,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和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大汇合。十一月六日,朱熹与张栻一起从长沙出发,同游南岳。十日,朱张同登南岳衡山,十九日离开返回。二十三日,至株洲,停留一宿。二十四日,朱熹与张栻作别,“解袂槠洲”(朱熹:《祭张敬夫殿撰文》),朱熹取道东归,张栻西还长沙。朱熹写诗答谢张栻说:“劳君步玉趾,送我登南山。南山高不极,雪深路漫漫。泥行复几程,今夕宿槠洲。明当分背去,惆怅不得留。”元代,谢鲁一在建宁港南岸建亭,纪念朱张株洲之行,欧阳元题额,曰“分袂亭”。
1918年南北战争,株洲遭遇兵祸,正街被焚为平地,分袂亭亦未幸兔。后镇民凌澍臣倡首重建,且比过去更为雄壮。亭分三层,盘旋而上,重檐飞角,琉璃屋面,在阳光照射下,金碧辉煌。“分袂亭”三字和门联均为清代举人雷飞鹏所写。门联曰:昔贤离别地,历代感萦怀。当时,分袂亭是株洲最高建筑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株洲警报台设在亭的顶楼。在亭顶敲击铁块,全镇可闻。1944年日机轰炸株洲,分袂亭再次罹难,被炸掉顶层,留下一层和二层。后来,一、二层亦被拆毁,亭址所在,被建成了居民住宅。
分袂亭两建两毁,在株洲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。国家羸弱,民族危亡,决定了分袂亭的命运。这一晃就是七十二年过去了。2016年,株洲市修建河东湘江风光带,分袂亭又屹立于株洲街头。还是江岸水滨,不过移至湘江东岸。还是三层重楼,不过更加高大。还是飞角重檐,不过更加辉煌。亭前广场上,矗立着朱熹与张栻的雕塑,衣袂飘飘,依依惜别。临河一线,茶楼酒肆,垂柳依依,更为人们怀古抒怀、殷殷话别,提供胜似朱张的情境。
分袂亭,芦淞区一座坎坷而终究矗立的建筑。分袂亭,株洲市一处几经毁建而终究灿烂的胜景。分袂亭,历史篇章中一页发人深思的记述。分袂亭,盛世辉煌里的一曲响遏行云的赞歌!
作者简介:
曹敬庄,1944年4月出生于株洲县三门镇。文史专家、作家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;原系湖南省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委,湖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;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,全国性学术刊物《炎黄文化研究》编委;株洲市文联委员,株洲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。
成就及荣誉:出版编著10余部计300余万字:其中有散文集《寻芳恨晚》;报告文学集《读株洲》;民间故事集《炎帝传说故事》;专业编著《炎帝与炎帝陵》、《株洲文物名胜志》、《湘赣边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》、《株洲市志·杂志》等。此外,主编了《株洲市民间故事集成》、《株洲市歌谣集成》、《株洲市谚语集成》,计100余万字。还撰写了10集历史文化电视片《回首潇湘》, 25集专题电视片《漫说株洲》,分别由湖南电视台、株洲电视台摄制播出。
作品多次获奖,其中报告文学《千里一家亲》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文二等奖,散文《梧桐美的寻觅》获全国“爱我中华、绿化城市”征文二等奖,《走,散步去》获全国晚报家庭征文一等奖,电视专题片《大地丰碑》获中国电视奖二等奖,《故园轶事》获全国电视节目星光奖三等奖。
散文《索溪峪的“野”》被选为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课,选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课。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品选入全国语文教材的首位株洲作家。